发布日期:2024-08-24 15:08 点击次数:71
今天我们来聊聊日俄战争,它发生于1904—1905年,也被很多人称为”第零次世界大战”。
这场战争以日本胜利告终,这也是近代史上,亚洲人首次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白种人面前。
为什么会把日俄战争叫做“第零次世界大战”呢?因为它是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演。20世纪最新的武器装备,比如机枪和手榴弹,以及在一战中普及的堑壕战术,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率先使用。
当然,日俄战争对双方国运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。对于日本而言,这场胜利使其跻身列强阵营。对于俄国而言,战败则加剧了国内危机,让日渐不得人心的沙皇政权进一步显露了疲态。
日俄战争可分为两部分,分别是陆上和海上。我在很久以前的一篇文章里曾聊过陆战,今天我们把目光放到海上。某种程度而言,日俄战争的海战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。
因为在当时,海军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与军事实力的最高水平,更是国家战略能力的比拼,其背后所反映的,更有不同国家思维方式的差异。
1/6双方为什么要打
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,日俄战争的战场发生在中国东北。日俄为什么非要在中国打一仗?这是由两国的生存处境决定的。
与欧洲的那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相比,日俄两国崛起的时间都比较晚。
俄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都被西欧列强视为落后的国家。尽管有全世界最广袤的领土,但大部分都是荒凉之地。而造成俄国落后的原因之一,就是缺乏足够的出海港。
自彼得大帝开始,俄国就积极向西边扩张,一路打到了波罗的海,并在那里建立了新首都——圣彼得堡。沙俄时代,帝国的首都一直在那儿,这是向世人传递一个信号:俄国人永远不会放弃对海洋的向往。
不过,俄国的西进之路并不顺利,那里强者如云,既有英国和法国这样的欧洲王者,也有瑞典、奥斯曼帝国这样的区域霸主,每一块都是难啃的硬骨头。
尤其在19世纪中叶,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给了由英国、法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大联盟,这场失败终于让俄国认清了现实,向欧洲扩张,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。
所以,俄国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东方,毕竟欧亚大陆的那一头连着太平洋。而此时的大清早已羸弱不堪,这就给了俄国人可乘之机。他们大面积蚕食中国领土,从新疆到东北,直至20世纪初把地盘扩展到了辽东半岛。
对于沙俄而言,尽管他们有海参崴这个东亚不冻港,但想要征服亚洲的海岸线,这里距离南方仍旧太遥远。所以他们把目光瞄准了旅顺港,作为其南下的窗口与军事基地。
说完了俄国,我们再来看日本,日俄战争前,日本搞明治维新也不过三十几年时间,在所有西方列强看来,日本虽然赢得了甲午战争,但这不足为道,因为当时几乎随便哪个国家都能打败中国。
而当时的日本刚刚开始工业化转型,国内大部分地区仍旧是贫穷的农村,这种情况其实跟俄国差不多,但人家俄国好歹击败过拿破仑,你日本到现在除了大清,还没有哪个列强和你干过。
日本人也不是天生好斗,但他们先天条件差,作为武士阶级的自尊心有很强,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,想不被人欺负,就必须采取更加激进的策略。
正因为如此,日本拼了命向海外扩张,哪怕国内老百姓饿肚子也要扩充军备。因为日本人明白,光凭自己这点家底,靠守是守不住的,只有到人家地盘上去抢。
日本人对海洋的渴望,比俄国人更加迫切,因为海洋是日本唯一的出路。相比之下,俄国虽然也渴望拥有海洋,但背后的逻辑却和日本人不同。
对于日本,海洋是一个生存问题。对于俄国,海洋只是领土在海上的延伸,这一点直接反映到了两国的海军战略上,我在后面会为你细细讲述。
至于两国为何把战场放在东北,因为这里自古就是其他民族进入中国的门户,谁获取了这块土地,谁就能控制中国的海岸线,进而深入亚洲腹地。
2/6两国海军实力对比
背景交代地差不多了,下面我们就来看日俄之间这场的海上较量。
关于日俄战争,我们过去有这样一个认识:这是一场“以弱胜强”的战争。日本是弱者,俄国是强者。
如果单就两国的综合国力而言,这么说固然没错。但要是放到军事层面,情况则没那么简单。
1904年的时候,俄国总共有14艘战列舰、3艘装甲舰、14艘一等巡洋舰、5艘二等巡洋舰,此外还有很多炮舰和鱼雷艇。
日本这边总共是6艘战列舰与6艘巡洋舰,7艘一等巡洋舰、11艘二等巡洋舰。剩下的也是一些炮舰和鱼雷艇。
但就数量而言,日本确实不如俄国。但这里有个问题,俄国舰船虽多,却分布在四个不同的海域——波罗的海、地中海、黑海和太平洋。
而距离日本最近的太平洋舰队,把战列舰和巡洋舰的数量加起来,总共是12艘,而日本则是14艘,日本反而占据微弱优势。
另外,日本战舰的速度也比俄国人更快,当初的甲午海战,速度优势也是日本击败清朝北洋舰队的重要原因。
然而,俄海军最大的麻烦还不在这里。
尽管俄罗斯在远东地区拥有海参崴与旅顺这两个军事港口,但它们只适合停靠或者小修小补,如果船只出现严重的故障,只能去大陆另一边的波罗的海,由那里的船厂负责维修。
从远东到波罗的海,得绕过大半个地球,光是航行所消耗的能源与物资,就是一笔不菲的费用。不仅代价昂贵,还会严重影响军队作战的效率。
更何况,对于当时的舰船而言,超远距离航行还会造成机械磨损,大型舰船还勉强过得去,可要是小型舰船,像鱼雷艇这种,绕了大半个地球后几乎快要报废。
即便对已经修好的舰船,让它在茫茫大洋上连续航行几个月,就像让一个刚刚康复的病人马上去跑马拉松,对身体的伤害与损耗可想而知。
可惜俄罗斯在远东偏偏没有大型的舰船维修设施,尽管早在1895年就有人提议建设可维修巡洋舰与战列舰的兵工厂,但由于各种原因,计划一直被搁置着。
俄国海军的第三个致命缺陷,是他们缺乏充足的海上补给。
俄国舰队的数量虽然可观,但他们运输舰的数量却严重不足,说到底这还是跟俄国的港口太少有关。而这就意味着,俄国人不能远离自己的港口,在远洋向敌人发起进攻。
所以,即便俄国人击败了日本舰队,他们也没有能力组织起远征军,打到日本本土。
后来的事实证明,正是这一致命缺陷,决定了俄国海军的战略短视和最终的惨败。
3/6海军司令阵亡
1904年2月8日,日本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,突袭了停泊在旅顺港的俄国太平洋舰队,日俄战争正式爆发。
尽管突袭给俄国海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,却并未让俄国人恐慌,因为他们知道,他们拥有整个中国北方最好的军事港口,日本舰队尽管来势汹汹,却占不了多少便宜。
旅顺港的独特地形,为俄国人提供了天然的保护。
旅顺港内部有一个巨大的港湾,可以停泊大型军舰,从这里出海,得通过一个狭小的隘口,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。俄军只要在两处的岸边架起大炮,就能对来犯的军舰造成毁灭性的打击。
所以,俄太平洋舰队的战略很明确——死守港口,让日军久攻不下。等待欧洲的波罗的海舰队前来驰援,届时内外夹击,以双倍的兵力将日军歼灭。
这也是日本人最担心的,同时应付两支舰队,日本人无论如何也打不赢,所以,必须在波罗的海舰队抵达之前,把太平洋舰队灭掉。
为了拿下旅顺港,日本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绞尽了脑汁。起初,他决定把船开到隘口,然后将它们炸沉,以此堵住俄国人的出海通道。
但这个计划没有成功,俄国人不是傻瓜,他们不会眼睁睁看着你把出口堵死。所以,东乡派出的船只大部分被俄国的炮火击沉,日本舰队只能退到外海。
而俄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马卡洛夫也不是等闲之辈,他是俄罗斯的海战专家,出版过海战的论著,是俄海军界泰山北斗式的人物。
马卡洛夫不仅是战术大师,他还善于鼓舞部队士气。在他的努力下,旅顺港加强了船只维修设施的建设。俄国人坚信,在波罗的海舰队到达之前,太平洋舰队守个半年都没问题。
水雷是马卡洛夫防守旅顺港的一大利器。他本人对水雷素有研究,对港口的水雷布置也做了精心的规划,日本人感到自己遇上了大麻烦。
然而,就是这样一位睿智的指挥官,却在开战仅仅两个月之后就被日军击毙,而让马卡洛夫葬身大海的,正是他所擅长的水雷战术。
马卡洛夫为何会毙命?因为日本人比俄国人更有耐心。
水雷的可怕之处不仅在它的威力,而因为它的隐蔽。日本人之所以不敢向港口发动进攻,就因为他们不知道俄国水雷的具体位置。作为水雷专家的马卡洛夫,也不会轻易把水雷的位置暴露给敌军。
然而,俄国人忽视了日本人的一个优点:他们特别不怕麻烦。
对一支舰队而言,它是不可能永远停在港口里的,因为停靠的时间一长,机器就会发生故障。这跟今天汽车长时间不开得也得发动是同一个道理。
所以,尽管太平洋舰队的任务是防守旅顺港,但它们仍旧得出海巡逻,这不仅是为了探知敌情,也是为了保持船只性能的稳定。
所以,只要你的船出海,你就得绕开自己的水雷,这就给日本人提供了获知水雷布点的机会。
其实日本人的办法很简单,无非是下笨功夫,每天记录俄国舰队的航行时间与航行路线,几个星期下来,他们就掌握了马卡洛夫乘坐的旗舰——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装甲战列舰的巡视路线。
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,在马卡洛夫的航线上设置水雷,然后等着鱼儿上钩。果然,1904年4月13日,随着一声巨响,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装甲战列舰被水雷炸沉,一代名将就此殒命。
马卡洛夫的死对于俄军是无法挽回的损失,他的继任者根本不具备这位军事专家的能力。胜利的天平,从这时起已经悄然向日本倾斜,而太平洋舰队也将迎来自己的末日。
4/6太平洋舰队覆灭
尽管马卡洛夫阵亡了,但俄国人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。尤其是他们布置的水雷,在阻击日本舰队方面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。
就在马卡洛夫死后一个月,日本联合舰队派出一支由三艘装甲巡洋舰,两艘轻巡洋舰组成的舰队向旅顺港发动进攻,却不幸触发了俄军的水雷,其中两艘装甲战列舰迅速沉没。
这也许是日俄海战开始以来,俄军最有希望歼灭对手的一次。因为当时的日本舰队见前方有军舰触雷纷纷后撤,慌乱之中,阵型也被打乱了。
然而让人遗憾的是,俄国人没有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果断出击。太平洋舰队仅仅派出几艘鱼雷艇跟随日军,大部队继续龟缩在港口内。
俄国人为什么不敢出击?也许是因为马卡洛夫的死把他们给吓怕了。但躲在港内坚守不出,就一定能保证安全吗?没过多久,日本人就给俄国人好好上了一课。
即使日军无法在海上突破港口,但是别忘了他们还有陆军,此时的日本陆军,正拼命强攻旅顺要塞。
只要日本在陆上夺取了旅顺要塞,就能对港口内的俄国军舰展开炮击,而炮击的理想位置,就是著名的203高地。如今这里已成为了旅顺的旅游景点,上面还立有当年日军所建的纪念碑。
旅顺要塞原本固若金汤,俄军在上面布置了密集的火力。为了拿下这里,日军每天都付出上万人的死伤。日俄战争之所以被称为“第零次世界大战”,旅顺要塞可谓“功不可没”。
俄国人预料到了日本人的猛攻,但没想到他们玩起命来连自己人都可以当炮灰。
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,日本人一改过去让炮兵先打一轮,再令步兵冲锋的战术,而是炮火和冲锋一起上!炮打到自己人不要紧,只要能拿下高地就行。
日本人终于占领了203高地,太平洋舰队也进入了陆军炮火的射程范围。
日本人在陆上取得胜利,意味着太平洋舰队无法继续在港口内死守。不过俄国人也不打算出击歼灭日本舰队,而是选择逃跑,全体驶往北方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。
但上帝已经不再给俄国人机会,船只停久了就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速,由此导致了不少机械故障。水兵由于长时间不出海作战,炮击水平也严重下降。而他们的对手几乎天天在海上训练打炮,也难怪俄国人不敢与日本人交手。
顺便说一句,大舰巨炮时代的海战相当考验技术。你别看一艘军舰上有那么多大炮,一旦投入实战,即便是面对静止的目标,命中率也只有10%。何况在战斗中敌舰是移动的,同时考虑到风速与海浪的影响,命中率更是低得可怜。
从某种意义上,那个时代的海战是非常低效的,在飞机与导弹出现之前,传统海战就是考验双方的技术和运气,很显然,在日俄战争中,技术和运气都不在俄国人这一边。
尽管太平洋舰队拼尽了全力,还是遭到了彻头彻尾的惨败。部分船只突围逃往北方,剩下没被击沉的,则退回到旅顺港。而日本方面仅阵亡170人,没有一艘战舰被击沉。
此役让太平洋舰队失去了战斗力,眼下,俄国海军唯一的希望,就寄托万里奔袭的波罗的海舰队身上了。
5/5决战
终于,日俄战争最重要的一场海战来了。
对马海战,这场胜利让日本海军扬眉吐气,也为其成为日后的亚洲霸主提供了底气。
其实,这场海战从一开始,对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就是不利的。
这支舰队在抵达对马海峡之前,已经在海上航行了八个月,途径欧洲、非洲与东南亚,中间为了补充物资,在非洲好望角停留了很长时间。
如此远距离的长途奔袭,即便放在21世纪的今天也有些不可思议,很少有哪个国家的舰队会绕过半个地球去参加一场战争。只是当时的俄国别无选择。
前面已经说过,长途航行,无论对船员还是机器设备都是巨大的消耗。在此之前,波罗的海舰队参加实战的次数并不多,航行期间也很少有训练的机会。而等待他们的日本联合舰队,已经是一支经验丰富的百战之师,况且是以逸待劳。
更糟糕的是,战胜太平洋舰队之后,日本海军的实力又获得了一次系统性的提升。
对马海战爆发前一个多月,日本用英国技术为自己更新了火力操控系统,这使得日舰火炮的射速高于对手,基本上是俄国人的两倍。
由于海战火炮的命中率比较低,既然如此,那么谁射得多射得快,谁就更有希望击中对手。
除此之外,俄国的火炮还有个比较大的bug,他们虽然炮弹数量充足,但威力不够。很多炮弹的火药配比很低,以至于即便击中了敌舰,也不过是留下一个窟窿,不会对船只造成重创。
反观日本这边,为了能提高炮弹的破坏力,日本人专门研发了杀伤力强的“下濑火药”,这种火药不仅威力巨大,爆炸后还能产生大量黑烟,一眼就能判断出敌舰是否中弹。
说到这你就明白了,这场战争,日俄两国在海军装备上的差距已经被拉开了。日本人无论射击水平还是装备质量,都比俄国人高出了一个数量级,所谓日本海军“以弱胜强”的说法,其实并不成立。
当然,这并不是否定俄国官兵的表现。在对马海战中,俄国人作战还是非常勇猛的,但技不如人加上运气不佳,导致波罗的海舰队几乎再一次全军覆没。反观日本方面,仅仅损失了三艘鱼雷艇,阵亡了113人。
更讽刺的是,俄国人共打中日本旗舰三笠号30发炮弹,却未能对该舰形成致命伤害,俄国人炮弹质量之低劣,由此可见一斑。
有不少军事爱好者喜欢从战术层面评价这场海战,比如东乡平八郎的T字型战术,七段战法等等,不是说这些因素不重要,但打仗归根结底打的是基本面,没有先进的战术素养和武器配置,这些战术都是雕虫小技。
对马海战让俄国人彻底丧失了对太平洋的制海权,日本人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,战争让国内财政吃紧,终于到和谈的时候了。
整个西方世界未曾料到俄国会惨败给日本,尽管英美两国为日本发动战争提供了贷款,却没想到俄国会输得那么惨。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·罗斯福坦言:“此前,我认为俄罗斯随时能够征服世界……在我看来,各方的恐惧情绪已经不复存在了。”
好了,终于到总结的时候了,日俄这场超级大海战,日本人与俄国人,分别做对和做错了什么。
6/6总结
阿尔弗雷德·马汉,现代海权理论的鼻祖。在他的名著《海军战略论》中,对日俄海战进行了专题研究。
马汉总结了两种海军理论,分别是“要塞论”与“存在论”,前者是俄国的独创,后者则源于英国。
“要塞论”顾名思义,就是让全部重点放在陆上要塞上,令舰队成为要塞的附庸,其作用只是为了协助要塞。
而“存在论”则相反,存在论主张进攻,是为了争夺制海权,在日俄战争中,日本人选择了后者,而日本海军也是照着英国学的。
以事后的观点来看,俄国人的战略,从一开始就错了,想靠海军守卫陆地,根本是守不住的。
“要塞论”的核心是防御,或者确切地说,是陆海协防。大陆港口不仅能为海军提供物资保障,必要时还能提供火力支援,在海岸线附近对敌人形成压倒性优势。
这也是太平洋舰队即便有大量军舰,也宁可龟缩在旅顺港,不愿意出海主动进攻日舰的原因,因为俄国人相信,自己的防线固若金汤。
但真的是这样吗?俄国人的问题在于,他们混淆了海上敌人与陆上敌人的差别。
如果你是陆军,敌人来攻打你的城池,只要你城内弹药和粮草充足,坚守不出是可以把敌人拖垮的。原因很简单,敌人的补给迟早会吃紧,因为陆上长距离运输费时费力,要么敌人粮草不济自己退兵,要么你派支部队断了对方的粮道,基本上就能瓦解对方的进攻。
然而,这套战术在海上却不管用,你被敌方军舰封堵在港口内,即便你暂时守得住,可对方一样耗得起。因为它的背后,是茫茫大海,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。除非你有能力切断对方的补给线。
更何况日本人还有陆军,可以从陆上对旅顺港发起进攻。所以想在海上和对手拼时间拼消耗,你很难有大的胜算。
所以马汉一针见血地指出:俄国海军缺乏进攻意识。他们明明可以和日军决战,却窝在港口里把舰队当城墙来使用。
但日本人却比俄国人头脑清醒得多,他们知道自己国力不如俄国,为了夺取胜利,他们必须主动出击,从一开始就掌握制海权。
对日本人而言,他们已无路可退,俄国人可以背靠广袤的大陆,而日本人身后只有一个狭长的岛屿,一旦敌人登陆,后果不堪设想。
36年后,日本以几乎同样的方式发动了对美国的袭击,虽然武器和战术已经脱胎换骨,但基本思路却与日俄战争时期一脉相承,就是对强敌率先发难,以掌握战场的主动权。
有了明确的战略目标,再加上将领的出色指挥以及严格的日常训练,是日本人能在海上战胜俄国人的根本原因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俄国海军虽然有强大的外表,实际上并非如此。无论是将领的指挥能力,武器装备水平,还是官兵的战术素养,都比日本人逊色不少。
在《海军战略论》的最后,马汉对海军的职能做了独特的阐述,在他看来,海军与陆军最大的不同在于:
陆军的存在是为了夺取或保卫土地,而海军则是为了保护贸易。这是海军存在的根本原因。
正因为要保护贸易,海军才得掌握制海权,海军的任务不是从海上守卫大陆,而是拓展一个国家的商业边界。
先前的荷兰与大英帝国,后来的美国,其实都是依照这一理念发展自己的海军的,而俄国人即便到了苏联时期,其海军仍带有浓烈的防御色彩,这也许是大陆国家的天性所决定的。
那作为战胜方的日本呢?这场胜利让日本人的自信心爆棚,以至于变得不自量力起来。
就地理特征而言,日本其实更适合发展成像英国那样的海权国家,但不知道日本人脑子是怎么想的,偏偏还要吞并大陆。于是就有了二战期间,日本人在陆地和海洋两线作战,同时与中美两个大国为敌,最后吞下国破家亡的恶果。
日俄战争加速了俄国的衰败,却助长了日本的骄狂,使之彻底走上了错误的发展道路。从这个意义上,战争对于胜败双方,都是一个诅咒。
发布于:天津市 上一篇:大荧幕拒绝‘医美脸’!张艺谋痛批整容,热播剧竟成重灾区,观众直呼辣眼
下一篇:沉没124年战舰,出水后发现74颗子弹壳,甲午之战谁该上耻辱柱!